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健康的二三事

今年初因為身體微恙(第二次痛風)讓我整個人在過年的時候糟透了。
讓我開始跟自己認真的對話,這是我要的結果嗎?
甚至假期結束後,上班也是請假連連,一整個不是個團隊很好的示範。
直到我去天母榮總看過敏免疫科(痛風是看這科),告訴醫生我的近況。
醫生直接告訴我,解決這個病最好的方法是終生長期吃藥以及控制飲食,
三個月後回來抽血檢驗是否適合服藥。
我沒有嚇到,只有一個想法:我把身體超頻了,我的人生怎麼只能夠在這三分鐘決定吃藥一輩子。
我想「我必須做出一些甚麼改變,徹底的改變。為我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個月後第二次回診,抽血檢查結果尿酸值7.8。(一般來說高於7大概痛風就會復發)
醫生問我是否要開始服用藥物。
當下我們開始對話,
小洋:如果我自己開始調整體質跟飲食,是不是能夠讓自己維持健康不需要服用藥物?
醫生:嗯,一般來說減重4公斤可以減少20%的復發機率。服用藥物是幫助你的尿酸排除。
小洋:所以你是說減重可以達到不用服藥的目標?
醫生:你可以試試看。如果加上控制飲食,應該是有機會讓血液中的尿酸值降低2(也就是5.8)
小洋:那ㄧ般人正常的尿酸值範圍是多少呢?
醫生:大約是4-7左右。
小洋:那我決定這3個月減重後再回來檢驗1次,如果我可以減重15公斤然後持續維持下去,應該有機會調整體質吧。
醫生:嗯,減重15公斤有點多。不過減重是好事,能夠幫助你把因為肥胖而產生的疾病(例如脂肪肝)還有相關可能產生的問題機率降低喔。
小洋:醫生,那我決定了3個月後給你看我的改變。我會為我自己負責。

從3/15起,我開始認真面對關於健康。我必須嚴肅的面對這個目標─3個月減重15公斤。
於是我開始做了ㄧ些改變,第1階段是:
  1. 改變飲食習慣(少油少糖無內臟→我本身就不喜歡內臟)
  2. 多吃水果以及桂格燕麥片
  3. 每週固定運動3次以上,每次30-60分鐘。慢跑、快走、騎單車。
  4. 控制飲食的卡路里攝取量。
  5. 每天12點以前就寢,7點以前起床閱讀。(過去都是熬夜看書)
目前3/31,我已經減重2.7公斤。我想我會繼續持續下去。
改變自己,為我的人生負責。

檢查健身有無效果

 健身有沒有效果,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才能察覺得到。效果的體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主觀感覺

  如果運動負荷安排適宜,則鍛鍊者的主觀感覺應該是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運動。  

  2、排汗量

  當運動負荷適宜時,人體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如果負荷過大,機體過於疲勞,則鍛鍊者會滿頭大汗,渾身濕透。當然,排汗的多少還要視氣溫、氣壓、風速以及飲水而定。

  3、情緒

  情緒是人身體健康的“晴雨錶”,同時也是衡量人體承擔負荷情況的一種主觀指標。一般來說,人體具有運動的需要,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4、食欲

  人體在從事體育鍛鍊過程中,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一般來說,如果運動後生理反應正常,健康狀況良好,人的食欲是很旺盛的,食量也會加。

  5、睡眠狀況

  如果身體鍛鍊負荷適宜,一般應睡眠良好,睡得很沉,較少做夢,覺醒後感到精力充沛,處於良好的工作和應激狀態。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如果健身負荷適宜,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思維敏捷,記憶清晰,求知旺盛,適應能力強,有信心,生活能力強。

  以上是定性的判斷。客觀定量的判定指標有:

  7、形態指標

  成人以後形態指標的測試主要有:

  圍度指標:臂圍、腿圍、胸圍、腰圍、臀圍。正常人一般情況下,上述圍度越大,說明肥胖程度越顯著。

  充實度指標:如身體品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 ,18.5~23為正常,大於此值為超重、肥胖。還有身高標準體重對照表、克托萊指數等。

  體成分指標:如測量臂、背、腹、腿等部位的皮褶厚度。測量身體體脂百分率,男大於20%、女大於30%,為體脂超限。

  8、呼吸、迴圈功能指標

  心血管指標主要有:血壓(100~140 / 60~90mmHg為正常)、心率、心電圖、血紅蛋白、血脂、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等。  

  肺功能指標主要有:肺活量、最大肺通氣量、胸圍差、憋氣、屏氣時間等。   測量晨脈能反映機體的疲勞、機能狀態。如果晨脈保持穩定或逐步下降,是鍛鍊的良好表現;如果晨脈比以前多了5 次/ 分以上,是疲勞、機能下降的表現。

  心血管運動試驗:心功指數的測試。運動方式:30秒30次起蹲(1次/1秒)。心功指數=(P1 P2 P3-200)/ 10 。其中 P1:為安靜時的脈搏,P2:為運動後即刻15秒脈搏×4,P3:為運動後一分鐘後15秒脈搏×4。評價:該指數越小,說明心血管功能越好。

  9、素質指標

  通常以鍛鍊次數、持續時間、運動距離等作為測試指標。

來源:國際線上時尚綜合  編輯:劉繼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