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食記] 台北內科 小貳樓 生意太好 拼了一小時戰鬥餐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3-1號  
(看地圖)




話說今天是同事L打算發起的愛吃愛吃團,
在L與其他同事的推薦下,今天晚上選擇了小貳樓用餐。
然而,生意好到不行的店家,在我中午預約時已經晚上全部客滿哩。
在發出失望的聲音之後,電話那端問起:如果六點吃到七點半,OK不OK?
(希望燃起了...) 於是跟L確認完1.5小時戰鬥餐也OK的情況下,
下班後興緻滿滿的前往小貳樓哩。

由於很多人食記都已經拍了小館外觀啦,筆者就不在重PO囉。
早早到了餐館的筆者已經在觀察啥是好吃的東西哩。
(謎之聲:最近有人在執行減重計畫,請自重~~~)


在等了大約半小時以後,同事們陸續的就定位啦,可是只剩下一小時!!
一小時要吃完美式料理,各位喔,妳們真的很強啦。


趁著還沒上菜,筆者跟同事到處亂晃,拍拍室內的小東西。


放書在樓梯間是挺有趣的。真是會利用空間營造FIU。


同事L希望來個有FIU的氣質照。


2F-3F樓梯間,擺飾了瓶瓶罐罐的食材。


有人注意了,我們的食材新不新鮮啊?


趕快確認一下,應該沒問題吧。


餐前濃湯,嗯,口感普普。
美味指數:


餐前香料麵包,每個人兩片。旁邊有義大利醋跟橄欖油沾醬。
美味指數:


前菜:薯條,同事們可真愛這道菜。還有肉醬沾醬哩。
美味指數:


有沒有看到,七手八腳~~~


另外一道前菜,凱隡沙拉。蔬菜挺新鮮的,裡頭有炸蛋(個人不喜歡),其他口感挺不錯的。
美味指數:


主菜還沒來? 只剩下四十分鐘啦~~ 大家趕緊拍張照。


終於,筆者的主菜來哩。
主菜01:奶油培根筆尖麵,中間有顆生蛋黃。口感很濃郁,但是不會膩喔。
美味指數:


主菜02 XXX海鮮義大利麵  筆者小嚐一口  美味指數還要等同事補充一下囉。


主菜03  XXX牛肉燉飯,上菜之後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感覺像是焗飯(= =)
美味指數:


主菜04-XXX咖哩雞燴飯  同事說這飯裡頭沒有番紅花真是太可惜了。
但是還是被喀光光
美味指數:


主菜05-XXX海鮮墨魚麵  只有吃到墨魚麵,請同事補充


誰吃什麼東西都被知道啦~~

整體而言,在一小時的戰鬥餐下,筆者沒有太多時間紀錄主菜名稱,
光是吃就來不及啦。大家覺得如果有機會應該會預約4F的位子,
更是有FIU喔。個人應該還會來第二次‧‧‧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食記] 桃園龍潭 糧園 經典客家餐廳




地址:
桃園縣龍潭鄉雙連街90號  
(看地圖)


龍潭是客家人的大聚落,當然在這裡不免要推薦一下經典的客家小館。
筆者在龍潭工作時,經常能聽到"大人們"喜歡來這裡吃吃喝喝。
想當然爾,身為愛探路的筆者當然要發揮實驗精神親自探探。
糧園的招牌 生活茶藝客家小館
小館外的的前廳,感覺有農家風味喔。
經典的第一道餐  客家小炒
一般客家小炒都是炒的溼溼的(油油膩膩),這裡卻是油而不膩,香氣四溢。
給我飯啊,老闆~~  (註:在此用餐,飯吃到飽的)
美味指數:
第二道餐  炒地瓜葉  清淡少油 蔬菜新鮮  但是略嫌
美味指數:
第三道菜  客家悶筍  女王最愛吃筍  的確相當美味的一道菜
美味指數:
第四道菜 五香客家鹹豬肉  話說筆者不太愛吃三層肉之類的肉
但是這道菜硬是讓我跟女王配飯喀完
美味指數:
飯後小館免費贈送的甜點 客家麻糬
真的真的很好吃哩,想到要拍照時已經剩下一小口囉。
整體而言,餐點很有客家菜的味道,配上店家送上的一壺茶(猛推~消油解膩)
真的是嘗試客家菜的入手餐館。而且這些菜吃下來不到七百元喔。(兩人)

[食記] 南投埔里 炎術冬瓜茶+阿甲肉丸


店名:阿甲肉圓


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147號  
(看地圖)



趁著連續假期,跟女王出遊趴趴走。
這天來到了南投埔里,剛逛完埔里酒廠,天氣實在熱的緊,
此時,鑽大街找小巷來到了 炎術冬瓜茶。
趕緊來杯清涼的冬瓜茶,果然好喝極了。
老闆還很熱情的請了我們試喝南瓜冬瓜茶...
除了好喝,當然就帶一瓶原汁的冬瓜茶回家哩。
美味指數:



話說埔里人真的很有個性啊,凡是小吃攤都幾乎是下午兩點半才開張。
筆者兩點十五分問老闆開張了沒? 他還回答還有十五分鐘。要我去晃一晃。
有興趣到埔里吃小吃的人可要注意時間。


埔里有出名的 阿甲肉丸喔。一碗就是這麼一大顆。
美味指數:


來來來,跟我的冬瓜茶拍張合照。



另外點了一個貢丸豆腐湯,真的就是給你一顆貢丸一塊豆腐。當場看了就笑出來了。
美味指數:


一起拍個合照(筆者不建議點湯,把胃留給更多好吃的美食吧)

吃完肉丸千萬要記得把旁邊那壺大骨湯拿來加進沒吃完的肉丸喔。
這樣才是道地的埔里人肉丸吃法。(幾乎每家都是這樣吃法哩)
PS:女王說這樣實在是太油了~~~













[食記] 淡水老街-水灣榕堤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29-9號(淡水分局正後方河堤邊)  
(看地圖)




話說來到淡水老街,很難不注意這間有南洋風味建築的水灣榕堤餐廳囉。
水灣餐廳現在在台北有三間店,分別在碧潭、漁人碼頭以及淡水老街。
建議要去用餐時,先打電話訂位。

餐前濃湯 & 圓硬麵包 女王很喜歡那個麵包醬(應該是塔塔醬+奶油)
美味指數:


周末夜晚出現的現場LIVE演唱,氣氛加分


遠眺觀音山的夜景,感覺很悠閒呢~

主菜:法式鴨胸,肉質稍硬了點。配上紅酒醬汁,還有蔥蒜末,口感很好。
美味指數:


主菜:德式豬腳,皮脆肉軟。配上底盤的酸菜還有黃芥末,口感還算可以。
美味指數:


吃完主餐,發發呆看一下南洋風味的屋頂。


餐後甜點:沒有引起注意的小蛋糕一枚。
美味指數:

餐後甜點:沒有引起注意的小蛋糕第二枚。
美味指數:

餐後飲料:奶茶,裡頭是茶包囉。喝完淡甜的奶茶有種幸福的感覺。


整體而言,算是一個能推出美食的景觀餐廳。
如果來到淡水老街,個人相當建議來這家餐廳用餐。
特別的是還有大大的圓形沙發,可以讓人躺著仰望星空呢。
(PS: 每次限躺5分鐘的樣子,這個很有趣)
























[食記] 伯力歐法式餐坊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203巷11號  
(看地圖)


話說這家伯力歐,就在小窩附近,
於是我跟女王很喜歡偶爾來這裡享受安靜、緩慢的兩人晚餐。
白天這裡的商業午餐,跟晚上的套餐有著不同的菜單。
推薦來這裡嚐試看看晚餐。
挺有趣的一幅壁畫,揭開今晚的饗宴囉。
看起來不起眼的麵包沾醬,是青醬與油醋的混合。油醋的酸味搭上麵包似乎口感過於強烈。
美味指數:
剛烤好的小吐司麵包,熱呼呼的麵包挺可口。
美味指數:
餐前沙拉(一般)點套餐附送,沙拉挺新鮮。口味大約跟一般西式餐廳差不多。
美味指數:
餐前沙拉(燻鮭魚X2片),對於喜歡吃燻鮭魚沙拉的人算是新鮮可入口。
美味指數:
來張合照看看餐前沙拉跟麵包囉。
簡單的紅茶,卻挺好喝的。有一次沒喝完還打包回家。
餐前的南瓜濃湯,口感濃郁,中間那是起士球(味道就普普)。
美味指數:
餐前的海鮮煲湯,實在太大了。很像是小火鍋了。很多料。
美味指數:
主菜:鯷魚沙朗牛排,注意喔~ 鯷魚只有一小小塊(在橄欖中),牛肉口感不錯。
美味指數:
主菜:法式鴨胸,這道鴨胸鮮嫩多汁,跟西堤口感不同,都是相當美味喔。
美味指數:
餐後甜點啦,蜂蜜蛋糕+主廚的可愛畫作。
美味指數:
餐後甜點啦,烤布蕾+主廚的可愛畫作。
美味指數:
整體而言,食物的美味指數算是C/P值相當高。
不過太高單價的套餐就要考慮一下囉。
女王大人最喜歡這裡的青醬義大利麵。的確青醬口感相當濃郁喔。
跟義麵坊的青醬奶油義大利麵有著不同的風味。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 重新開張 ● 工作篇

有多久多久沒有寫部落格啦? 應該有半年了吧。

重新開張頭一篇就來談談工作經吧。

延續工作分析的專案,利用ACCESS設計了職位發展管理系統(第一版測試ing),

除了JD,還有幾個有趣的事情在開打呢─開課跟學習VBA程式語言。

精確來說應該是如何透過學習EXCEL VBA及ACCESS VBA來協助自己在資料匯入、處理、分析及統計等更有效率。

並且藉由這些的知識分享與協助解決同仁的問題來提升自己的視野與思維。

接下來的部落格會有一個新的類別叫做「EXCEL實務應用」,

開這個類別作啥哩?因為小洋最近很認真的在公司裡頭開課當講師─EXCEL & ACCESS的進階學習班囉。

為了讓自己有個地方做做筆記,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利用工具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工作人哩。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文章分享]【聯強EMBA】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聯強EMBA】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在多元化社會及媒體無孔不入環境下,大量資訊充斥各個角落;而資料更新、變化速度既迅速又頻繁,現代人成天被過量資訊疲勞轟炸。在此情況下,多數人光是接收「新資訊」就應接不暇,遑論對每個資訊有充裕的時間消化、吸收。

  然而,在龐雜的資訊量中,有的資訊具有深度意涵,需經充份思考才能掌握其精神;有的有其定義與限制,必須充分理解才能應用得宜;甚至有的資訊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未經正確判讀,將可能反受其害

  所以,吸收大量的資訊雖讓人感到自信,但是,倘使未經充分的理解、消化與吸收,只是浮光掠影式的「略讀」資訊,對個性活潑者而言,容易形成「名詞琅琅上口,光說不會做」,不然就是「張冠李戴,誤把馮京當馬涼」、「以訛傳訛」,十分「膚淺」而不自知。而對個性保守者而言,由於很多資訊不論在表面上或是內涵上,本身會相互衝突、矛盾;未能深度解讀資訊的情況下,資訊吸收愈多,反而愈易感到困惑與混淆

  身處這種環境,改善之道,除了要有專業的人或組織來進行資訊的過濾與整理外;個人也應主動建立一套吸收資訊的模式與習慣,才不致陷入適得其反的窘境

  此一模式,首先要先界定資訊的優先順序,將資訊區分為「核心資訊」「輔助資訊」與「其他資訊」。「核心資訊」是指與個人工作或生活會產生立即、必要關聯的資訊,是應優先投入時間去理解、思考,並與既有經驗做深度的整理、連結;其次是「輔助資訊」,屬於有些關聯,但並不會出現即刻效應者;不屬於這兩者的資訊,則歸為「其他資訊」。在沒有「核心資訊」時,才可依序去接收「輔助資訊」、「其他資訊」;但一旦接收了「輔助資訊」或「其他資訊」,同樣須用心思考、理解

  另一方面,則應養成一套習慣與原則,須對資訊的吸收採取「寧可精,不要多」的原則。亦即,前一個「核心資訊」未充分思考理解前,切勿擺下現有的去接收「新的資訊」,因為惟有每一個「核心資訊」都被充分思考理解,知識庫才會扎實,並立即對工作、生活產生效益。而隨著「被充分思考理解的核心資訊」的擴增,知識庫的不斷擴展,進而還會提升吸收其他「核心資訊」、「輔助資訊」甚至「其他資訊」的效果與速度。

  堅守上述原則,一開始或許會為求扎實而顯得緩慢,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會逐步形成正面的循環效果,充分吸收、消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也就自然練就消化大量資訊的能力。

  要能跳脫被大量資訊淹沒、導致「膚淺、混淆」的陷阱,真正培養出「消化吸收大量資訊能力」,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機制)與認知。經常演練並習慣於此一機制,資訊的吸收將產生正面的循環效果,個人並能真正善用大量資訊所帶來視野擴大的好處。(Y50707)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文章分享【聯強EMBA】豆芽現象







【聯強EMBA】豆芽現象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愓。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請參考「知識與常識」一文)


第二種豆芽現象,出現在主管的部門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層擢升後,忽略了身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屬所負責事物,以輔導、協助部屬,一方面則要學習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組織人才團隊作戰的技巧,才能展現出部門績效。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卻對基礎運作愈形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

在業績的拓展上,豆芽現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說,為求短期內提出漂亮的業績表現,在未建立產品或客戶基礎前,即以導入少數幾樣明星產品、服務少數幾家重量級客戶的方式,很快建立起亮麗的業績。然而,倘使未能及時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方法,一旦明星產品需求驟減,或者是客戶轉移採購時,業績即會大起又大落,豈不也是一種豆芽現象?


 

觀察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質地脆弱,內裡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並非內裡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份,一彈即破。相對而言,一年才成長一、兩公分的植物─檜木,質地十分堅韌,內裡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長得雖慢,卻以深耕密植之勢,依序逐步成長。因此,即便是狂風大雨,也不易折損其枝幹,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與豆芽的脆弱,恰成鮮明對比。

但是,檜木長的雖慢,並不代表可以放緩腳步、虛度光陰。檜木的「慢」是不躁進,針對事物的細節仔細琢磨,隨著經驗的累積淬煉火候,且學習到新領域時,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如此一來,向上成長時,才能同步增加下層的扎實度。

社會經濟情況會起起伏伏,產業變化、科技進展極速,新的經營模式不斷在挑戰既有的經營方法,因而,不論是組織或個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會不斷面臨挑戰。如果實力不夠堅實,遇到環境遽變時,就可能慘遭滅頂,所以扎實的實力是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講求扎實、漸進的原則下,並不是要煞速度,而是兩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覺事物的發展出現「豆芽現象」時,可將之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要詳加檢視成長背後的內涵、穩健程度,並設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穩健度與扎實度,維持一個「成長而不紊亂」的成長步調,將能在高度競爭下兼顧成長與內涵。(Y50523)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祈禱著,大家都能夠平安的牽手渡過

轉回台北已經滿三個月又十天了,
這一陣子,地球上,人類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經濟」撼動了整個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結構體。
最近的訊息是,美國已經有51萬人近期失業...
不論是企業家、高階經理人、中基層主管、基層員工,
很鮮明的,無界線的,勢必要共體時艱。
曾經有參加過二戰的老兵說過:「只有參與過戰爭的人才能夠了解和平的可貴與難得。」
是的,這是一場看不見血的經濟大戰,波及了無數的人,
一段又深又急的洶濤,拍打著隨波的小舟,
小洋祈禱著,大家都能夠平安的牽手渡過,
未來的美好是值得期待。

Google Reader訂閱的紐約時報、BBC、TIME...etc.,
每天都有排山倒海的資訊湧入,通常是1000+的未閱讀。
最近要自習的書,大概已經可以疊成一個屏風。
小洋更期許自己做好知識管理,
也努力把EXCEL VBA、ACCESS VBA學好。

最近忙啥專案呢??
1)台北端的工作分析及職位建構←這個已經產出工作分析問卷電子化模組。(當然還有很多要精進的地方)
2)年度計畫團隊參與手法導入
3)管理分析指標建構
4)滿意度調查系統建構
5)中階主管管理職能
6)招募面試管理資料庫建構

邊做邊研究的過程中,充滿著很多有趣的挑戰,
也因為知道不足而懂得再練習變得更好。

態度,是一種生命的當責。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搬新家兼測試文

小洋的網誌搬新家了,最近對於如何有效整合知識,
把網際網路上爆炸到不行的資訊放到小洋芝麻大的腦袋瓜裡,
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今天花了一個早上研究如何利用Google的免費資源,
評估未來公司季刊是否可以使用線上資源來進行成本下降,
嗯,我想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兩篇感人的小短文

1.母親的糖果因為淘氣,我兒時常常受傷。當我哭叫著找母親的時候,母親總會遞給我一塊糖果,說:「吃塊糖就不疼了,別哭了!」我便會含著糖果跑跳著繼續去瘋玩了。大學畢業時,交往了兩年的女朋友跟別人走了,我陷入了頹喪的泥沼中難以自拔。我悲傷地對母親說:「如果還能有小時候的療傷糖果就好了…」一個周末的早上,我被電話鈴聲吵醒,是母親。她說她把午飯忘記在家裡了,讓我送到她上班的醫院去。按照母親說的,我到了醫院住院處3樓的外科病房。母親不在。我環視著滿屋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的病人正不知所措,一個女孩子告訴我,我母親留下話,讓我去4樓的416房間找她。我注意到,這個女孩少了一條腿,我的心不禁怦動了一下:可惜了,這麼俊秀的一個女孩子。4樓是燒傷科。找到416房間,母親又不在,而房間內一個個猙獰的面容看得我汗毛豎立。靠近窗口的一個滿臉燒傷傷疤的患者告訴我,我母親讓我到510房間找她……
在510房間依然沒有看到母親。聽到我的問話,一個十來歲模樣,雙眼眼球都已經被摘除的小女孩童聲稚氣地告訴我:「叔叔,奶奶讓我告訴你,去走廊盡頭的那個倉庫找她…」推開倉庫的門,母親正坐在裡面。驀然間,我明白了,母親是有意讓我去那些病房的。我真的很幸運了,我失去的只是一段欺騙我的情感而已,我還擁有健康的身體,還可以自由地行走!許多問題都是可解的。只是很多時候,人們還在通往題解的路上,就先失去了希望。療傷的糖果不在身外,在我自己心中。2.有一天我老了,也會..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這樣的話在我的腦袋裡好像腦忽然被用棒子打了一下心想:對厚~現在部份的年輕父母都只關心自己痛肚子生的小孩我們也曾是父母痛肚子痛心肝生下來、養大的不是嗎有一天我老了,也會...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回來吃肉羹?」「可是我答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晚上去外婆家。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我們魚貫進入廚房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有啊,都沒有用!」...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的關心。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便用鐵刷用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很久沒更新BLOG囉,九月初直到這幾天才算是剛剛安定下來吧。
調回內湖,小洋整個很投入在專業領域上的再次進修。(阿就是自己多了很多時間可以專心思考)
然而小洋在龍潭的窩,卻還有很多很多東西沒有搬。 (= =)
目前新窩裡最缺的是一張好椅子。要來找時間去四處找找哩。
 
昨天整個行程很滿哩,
中午到下午窩在山上陪老爹去巡水源,山間小溪冷冽地沁個整身涼快。
連我家瑪莉小姐也跟著我們在溯溪。爬上爬下的好快樂哩。
接著採收地瓜還有種植新的地瓜葉囉。(整個有學到如何種地瓜)
不知不覺的,四個小時就過去了。
 
晚上跟家人在內湖一家挺好吃的泰式料理呼嚕呼嚕吃完飯後,
就到內湖高工陪叔叔在準備2008國際夢想嘉年華的前置工作囉。
有很多很多超美又有創意的面具,大型人偶...
看到整個很有FIU呢!!。有興趣的人最近可以找我喔。



【聯強EMBA】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當中若要不斷地往更高的境界提升、突破,具備足以擔當大任的條件,則必須要使自己培養成為一位「大將之才」,亦即格局要大。要有大格局、要成為「大將之才」,並非一蹴可及,必須從基層開始就要有正確的觀念、思維,長久下來,才能具備充分的條件而足以成其「大」。
 
「大將之才」具有幾項基本條件。首先,要能客觀地看待所有事物,唯有客觀,才能夠做到無私。一個人在判斷、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若把私人利益摻雜在其中的話,判斷的方向勢必會朝向其私人的利益偏斜,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來。所以,客觀、無私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條件;主觀、存有私心就會有所侷限,格局便無法擴「大」。
 
其次,則是思考、判斷事物時的平衡感。主管在作決策的時候,必須要能綜觀全局,全盤考量各個牽涉到的層面,而非單點思考。平衡的思維代表不偏食、不偏廢任何一個面向,而能夠平衡地看待各種事物。看的面要廣之外,還要看得遠,如此一來,決策的品質才能提升。舉個例子來說,公司福利政策的制訂,必須全盤考量所有員工的需求,將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的分配與運用,以求照顧到絕大多數的員工,並產生持續性的實質效果;而不是將所有資源全部投注在少數個人身上。要對眾人付出「大愛」,而非對個人施以「婦人之仁」,其差別便在前者能夠平衡地考量,而後者是單點思考。
 
再就公司的經營來看,經營者必須均衡且長遠地考量員工、公司與股東三方面,不能偏厚任何一方。例如,不能為了提高公司的競爭力而給員工過低的薪資,但也不能為了滿足員工高收入的期望而給予過高的薪資,雖然員工短期內很高興,但是卻讓公司在市場上處於競爭劣勢,長久下來,可能無法持續經營下去,員工的工作都可能不保。同樣地,股東投資一家公司自然希望有好的投資報酬率,但公司除了將獲利分配給股東之外,如果也抽出一部份與員工利潤分享,則員工將因此更努力投入工作,創造更好的績效,相對使得公司的獲利更佳,股東與員工均得到更大的利益。反過來說,公司也不能為了照顧員工而忽視股東的權益,否則,股東不願意投資,公司資金籌募困難,營運發展便受到限制。因此,一個經營者要能夠均衡、長遠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確、高品質的決策來。
 
客觀、無私地判斷,均衡、長遠的思維都是培養自己具備大格局,成為「大將之才」的基本條件,而這些觀念必須從身為基層成員的時候,便開始練習、自我培養。當這些觀念逐漸內化而成為習慣之後,對事物將會越看越清楚,逐漸強化認知力與洞察力,格局也隨之逐步放大,漸具大將之風。
 
然而,這樣的觀念與養成過程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不見得可以非常輕易地做到。例如,公司為了長遠發展的考量而擴大投資規模,但是員工的短期福利勢必受到影響,可能會導致員工的抱怨、疑慮,甚至因心情不佳而士氣低落。面對這種情形,如果礙於眼前一時的影響而退縮,則長遠考量下的目標便無法達成。所以,主管要有為了堅持長遠正確的目標,而承受眼前困難的毅力,並且耐心、妥善地處理,而非退縮。又例如,要做到無私,很可能使自己眼前的個人利益看似產生某種「損失」。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放棄眼前一時的小利,卻往往能夠在往後得到更大的回報。
 
因此,要培養自己成為「大將之才」,必須要面對問題,不畏困難的存在,進而苦思解決問題的方案。也由於問題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全面解決,每想出一個解決方案只是減少一部份阻礙,因此,面對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能夠忍受解決問題時的艱困,持之以恆地克服一關又一關的挑戰。能夠如此,不僅能夠真正把問題解決,更能在此過程中練就一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毅力。要培養出大的格局,必須要有去克服、去執行的積極態度,而不是消極地逃避,或是便宜行事、得過且過。
 
除了具備正確的觀念與態度之外,還必須提升思考事情的深度與廣度,因此,用於思考的時間必須不斷加長。思考是最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行為,思考時間加長並非要特地規劃一個時段來進行思考,真正的重點在於養成思考的習慣,能夠隨時隨地思考,走路、搭車、排隊……等,以及所有的零碎時間都可以思考。體認到思考的重要性,並且養成思考的習慣,思考的時間自然可以不斷加長。
 
另一方面,則是要培養閱讀的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以使知識的吸收能不斷持續,除了從工作的執行本身累積經驗與知識之外,透過閱讀而增加知識來源的管道,加上正確的閱讀方法,將使得知識的吸收更有效率。
 
掌握上述要點,復以持之以恆地不斷自我淬鍊,則成為「大將之才」指日可待。(Y10227)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新的開始

日前,初秋的九月,正式轉任台北公司人資單位。

原來,離開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做離情依依,那股湧上喉頭忍住的感動。

三年半,一千三百多個日子,夥伴們一起努力,如同家人一般,

酸‧甜‧苦‧辣‧各種滋味豐富了我們這段緣份,創造了屬於我們這一家的故事。

上週連續三天的聚餐,跟朋友們的真心話大告白,真的很愛大家。

 

新的序章,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也會有新生入學的感覺吧?! 哈。

期許著自己要更認真的打拼,在專業上有更深的扎根,拓展視野,精煉思維。

 

內湖,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故鄉,

以前老爹開的餐廳在這裡,許多家人也在內湖,

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窩,很是重要。

今兒個找到了一間頗愛的套房,簡單大方,

陽光可以很大方的灑在房間裡,恣意奔跑。

如果沒啥意外,應該這禮拜就會簽約搬進去哩。

 

關於生活,我想,日前一直很想學習的銀飾設計,

可以趁這時候參加社區大學,好好學習一下哩。

不過哩,台北物價指數還真是不低啊,要省點開銷啊。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成功主管關鍵重要的品格特徵


雖然這篇文章是在談成功主管,其實工作人也就是在這些特質跟性格的轉變下,越來越有自己的專業與能量。
參考看看囉。(盡管這樣類似的文章多如牛毛)



過去幾年裡,心理學對企業界做出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是確定了哪些是世界所公認的領導者所據有的至關重要的品格特徵。
人們已經利用心理測驗確定了哪些是成功的領導者們最常有的品格特徵。
這裏所列之品格特徵可用於培養目的,幫助經理們深入瞭解領導技能並培養其領導技能。 
企業界的變革速度不斷加快,這是對領導技能提出這種新要求的一個主要因素。
 
在過去,人們祇期望經理們能夠維持現狀,以便向前發展;而市場中的新生力量使經理們必須拓展這一狹窄的眼光。
明天的新領導們目光遠大,他們既是學生又是老師。他們不僅能預見社會的變革模式,而且還具備強烈的職業道德感,並能努力塑造在其組織中的品德。
雷蒙‧卡特爾(Raymond Cattell) 是人格評估領域中的先鋒。他在一九五四年首創“領導潛在素質”(Leadership Potential)方程式。
這一方程式是基於對領導人所作的研究得出的,它今天被用來確定優秀領導者所應具備之品格特徵。
優秀領導者所具備之品格特徵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情緒穩定
優秀領導者必須能夠經得起挫折和壓力。總而言之,他們必須能夠很好地適應並在心理上成熟,能夠處理需要面對的任何事情。
主導能力
領導者通常富有競爭力、決斷力,並勇於克服種種困難。總而言之,他們在思維方式和待人接物中都應具備決斷能力。 
富有熱情
領導者通常被視作是積極活躍、善於表達、精力充沛的人。他們總是非常樂觀,並能樂於接受變化。
總而言之,他們通常應能反應敏捷,狂放不拘。
勤勤懇懇
領導者常常是充滿職任感,因而在性格方面往往非常嚴格。他們的優秀標準往往非常高,心底裏總是想盡力把事情辦好。
此外他們也需要秩序,因而往往能夠做到嚴於律己。 
處世大膽
領導者往往天性冒險。他們在處世方面通常富進攻性,而且一般來說臉皮比較厚。
總而言之,他們能夠積極響應他人,而且往往激情高昂。
意志堅強
優秀領導者應是非常實際、有條有理、直接了當。他們往往不以感情用事,樂於接受批評。
他們通常能夠吃苦耐勞,總而言之,遇事總是能夠泰然處置。
自信
自信和彈性是領導者的共同特性。他們無絲毫內疚感也不需要別人贊許。
他們通常無憂無慮,沒有內疚感,而且通常也不會因以前的錯誤和失敗而受影響。
自制力
人們發現領導者應能控制自己,在社交中能夠做到恰如其分。
總而言之,他們很能保護自己的品德和聲譽。因而,在社交場合往往能夠做到頭腦清醒,小心謹慎,遠見卓識;
在決策和決定某一具體行動時能夠考慮得非常周到。 
 
除了上述這些基本品格特徵外,今天的領導者還必須具備幫助他們調動他人積極性並引導他們朝新方向前進的品格特徵。
未來的領導者必須能夠預見將來,並說服他人,使其相信他們的遠見卓識是值得為之奮鬥的。
 
要做到這些,他們還必須具備下列品格特徵﹕ 
旺盛精力
工作時間長和有時候需要旅行,這是進入領導職位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在你的企業成長時。
做為領導,你必須面對的兩個最大障礙就是處事謹慎和專心致志。 
直覺能力
當今世界變化迅速,加之資訊超載,從而使人們不可能“知道”一切。換言之,您無法透過分析和邏輯推理來應付所有情況。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領導者正在學習如何應用自己的直覺能力和憑藉自己的“膽色”來進行決策。
成熟
作為一名優秀領導,個人之權力和認可與僱員之發展相比是第二位的。
換句話說,成熟之基礎是應能認識到增強別人的能力要比統治別人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團隊意識
今天的企業領導非常重視團隊作業。在自己與僱員之間不再推行 長輩-小孩式關係;
領導者要創造能促進團隊團結的成人對成人之關係。
同理心
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是今天領導者的一個重要品格特徵。沒有同理心,就無法建立起信任。
而無信任,你將永遠無法使你的僱員全力以赴。
魅力
人們通常視領導者非同常人。魅力在這一方面起著十分的作用。
具有魅力之領導能夠透過遠景規劃,使僱員團結一致,為之吸引,從而喚起僱員的強列感情。
領導者利用這一遠景規劃,將未來的目標與巨大的個人利益與價值相結合在一起,調動僱員的積極性,努力實現這一未來的目標。
 
總而言之,領導者在許多方面是非比尋常的。
個人之品格特徵在決定誰能或誰不能順利地領導他人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人們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變化的。
領導者很少是天生的 (如果有的話)。在任何領導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和毅力是主要的因素。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經營智慧》王品之師 分享人生智慧


再好的企業也會面臨將才流失的壓力,旗下擁有九個餐飲品牌的王品集團,向來重視人才的留任,除了「員工入股分紅制度」,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獨創的求教制度「王品之師」,也是成功留住優秀人才的秘訣之一。
戴勝益說,「求教於王品之師,成功的可以學習,失敗的可以借鏡。」
王品最初推行「王品之師」,是希望能與人才共同成長。
以往,戴勝益向他人請益時,總會拿出自製的筆記紙,寫下他想與員工分享的重要觀念,以及值得省思的話語和做法。後來,他決定將這些人師直接請進公司,提供同仁與業師面對面的求教機會,為他們牽起人際網絡的第一條線。
每周五,是王品經營團隊「中常會」的請益與討論日。早上9點半起,中常會成員要參加「王品之師」的課程活動;下午1點10分起,則是召開力行「言者無罪,不言者才有罪」規定的討論會議。
王品1996年7月12日,啟動這個企業內訓的機制,第一位「王品之師」是劍湖山世界董事長游國謙。
大師授課…學員受益
戴勝益說,10年多來,這個機制從未間斷,包括副總、總經理級以上與各部門主管的中常會成員,沒有人離職,隨著事業體的擴大,從原本的12位增加為27位,其中台灣20位,以及在大陸透過視訊上課的五位。
戴勝益把「王品之師」定位為大師授課、而非專家演講,以「我的人生體驗與成功之道」為題,固定邀請各行各業頂尖人才,與中常會成員分享成功和失敗的人生經歷。他發現,幾乎沒有講者講述個人專業領域的話題,而是分享人生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這對王品之師和中常會成員來說,都是最為珍貴的人生收穫。」
隨著講者回頭檢視一生奮鬥成長的過程,看著講者從基層做到高層的照片,「王品之師敘述著人生故事的同時,王品團隊也彷彿走了好幾段的經營管理旅程。」戴勝益認為,這就是提倡向「王品之師」學習的根本精髓,「為王品人才戴上各副不同的人生眼鏡,不僅能促動他們的學習力與競爭力,更能導引出與王品共同成長的最佳策略、方向及價值觀。」
人的一生起起落落,沒有人永遠能站穩成功的高峰。有兩位曾經從「成功嶺」慘跌至「失敗谷」的企業家,也名列「王品之師」。戴勝益認為,很少人會願意說出自己的失敗經驗,尤其是原本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意氣風發的大企業家,但這就是千金難買的學習機會。
他說,「要懂得研究雪中送炭的『雪』,知道他人失敗的原因,王品集團才不會誤踏冤枉路。」
光男企業生產的肯尼士運動器材,曾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股市萬點時,創辦人羅光男曾有新台幣60億元的身價,後來因資金周轉問題,股票下市,公司破產,欠稅2,000多萬元後主持「谷關大道院」。
當他受邀為「王品之師」時,相當感動,分享了外人不知的三個失敗原因。鴻禧集團負責人張秀政,也大方暢談他的失敗教訓。
事實上,「王品之師」沒有演講酬勞和交通費用。戴勝益認為,即使支付再多的演講費,也不足以彌補這些企業家前來的金錢損失,「給多少錢都是失禮,重要的是王品之師,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他強調,重視師道的表現應是「真心以禮求教」。所以,在邀請「王品之師」時,基本的聯繫作業和必要禮儀,勢必做足,再提供歷來受邀者名單,並做出兩大保證:一無記者、二無錄音。「一旦企業家卸下心防,就會真誠的表達自己,分享難能可貴的人生經歷。」
尊師重道…相待以誠
就像是古代拜師,極為慎重,求教弟子會準備束脩,正式向老師叩首行拜師禮,王品會登門拜訪同意為師者,致贈「王品之師」獎牌。只要成為「王品之師」,王品每年會寄三次卡片問候,更特別的是,戴勝益會在大年初六送上精挑細選的大禮,至今200多位「王品之師」,每年都會收到有趣的王品束脩。
有一年,他送上每位「王品之師」三顆南非駝鳥蛋,象徵「王品之師」的珍寶意義。戴勝益笑說,現在才8月,他已經在物色明年要送王品之師的大禮。他強調,這就是王品尊師重道的表現,「唯有學生表示如此心意,身為師者才會竭盡心力的傳授一切。」
「王品之師」制度,帶給王品人才無價的人生智慧,也引領他們視野開拓。中常會成員,除了身著西裝以示尊重的坐在會議室裡,振筆疾書,也會有機會參訪各大機構和企業,例如,統一、台積電、總統府、台北市政府等,將學習情境拉到師者私塾的環境,一探「王品之師」成功之秘。
認為「人才多,企業就大」的戴勝益,為了長期帶給人才學習刺激,從未重複邀請同一位「王品之師」,用「學無止盡、多方求教」來激勵內部主管持續精進。他說:「要請益的對象太多了,優秀人才不會自滿於學已足夠。」
多方求教…開拓人脈
此外,他還細心安排中常會成員與「王品之師」的交流方式,例如每位主管在活動開始前,要依序與「王品之師」交換名片,會後還要一一合照,目的在為人才拓展人脈,鼓勵日後能發展個人的學習網絡。
企業教育訓練要有成效,主導者以身作則是關鍵。戴勝益強調,因為「王品之師」,他改變了過去狹隘的視野,學會從各種層次和不同角度,宏觀思考企業經營的成功之道。
在競爭激烈、員工流動率高的台灣餐飲業中,戴勝益建立「王品之師」的機制,不斷地借鏡於同、異業,使王品弟子的內力倍增,「藉著學習的精神,留住王品將才的心」。 【2008/08/22 經濟日報】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不放棄的精神,這就是鬥志。蘇麗文。

不放棄的精神,這就是鬥志。蘇麗文。

2008/08/21,京奧上讓我們感動了許久的跆拳道選手,蘇麗文。

感動人心的故事,已經讓我們感受這宛如電影情節般,那份堅韌意志力所帶來的...

跌倒,站起來,再跌倒,再站起來。

單腳迎戰對手,那充滿痛苦與堅定的臉龐,不放棄的精神,

有你的,深深touch到許多人的心了。

這時候,小洋哭了也不算是犯罪。(我表弟看三場比賽,三場都哭)

大家都被感動到了。

 

這是敗部復活賽的兩場全程紀錄。


 











[文章分享] 我渴望將來能見妳一面。但請妳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見妳。

我渴望將來能見妳一面。但請妳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見妳。這不是因為驕傲,妳知道我在妳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妳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1950年西蒙˙ 波娃



偶然看到久違的這句話,但我卻沒有西蒙波娃如此灑脫。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重要卻又如此脆弱,我一直覺得與人建立關係不是一件難事,也許一個天氣、一部電影、一個家鄉、一段感情、一個工作場合、都可以讓不認識的兩個人開始攀談,之後也許經過聯繫開始熟稔,也或者就停留在相遇過後的那段關係(工作上的同事幾乎就停留在這樣),也或者你們從此不再相見。與人維持關係是難的一件事。
 所以經常時不時約朋友見面吃飯聊天,更熟一點的會在過年佳節街到我的問候,我總覺得那樣的相遇是一種緣份,而我心甘情願維持這樣的浪漫,緣份竟是如此玄妙而神奇,飄忽到我們不吃何時會結束,也許因為一部電影的爭執、也許因為時間空間的阻隔而讓彼此變的陌生、也許因為認識之後發現TONE調不合還是讓這場荒謬劇提早打烊、也許因為死亡。
因為朋友重要,所以生離死別有了另外一層撕心裂費的張力,我們躺在血泊中學會長大。
總是很擔心與哪個朋友失聯,也許出外唸書、也許畢業、也許當兵、人生中總有太多也許讓我們也許提早也許措手不及也許突然在別人的戲裡謝幕,這樣的擔心似乎有點多餘,但這就是人生,世故的人如是說。
那種感覺像在久沒聯絡的高中朋友突然在街上遇到,而他的外型失控的胖了十公斤,從你的記憶膨脹爆炸到你認不出來,或者哪天遇到國中同學突然攜家帶眷,讓怡然敬父執,兒女忽成行的畫面活生生在眼前上演,只是我們活的時代確實沒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那樣的感傷,然後我會開始感嘆,怎麼這些年就好像雙方從生命抽離那樣,原來認識朋友的前後,都會來不及參與他的人生。
傳說帝嚳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實沈,一個叫閼伯,兩個人不和,經常打扙。後來帝嚳把實沈派到大夏去,主參星;把閼伯派到商丘去,主商星。兩人從此永不見面。所以杜甫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參星與商星的距離有多遙遠?!遠的怕是人心。
如果你是我的好朋友,那我註定輸了,因為我總是會比你關心我再多關心你一點點。付出就像一杯水,就算一直往別人杯裡倒,也會有倒完的一天,再加上西蒙波娃的這句話:'唯有妳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於是我也開始有點計較,只是對象不是我對你,也不是我對他,而是我對我自己。但我始終不是西蒙波娃,我還是沒有辦法灑脫看待眼前流過的人情世故。
原來要親手停止或結束一段我們與別人的關係更難。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主管經》大智若愚


主管經》大智若愚
武俠小說中,習武者四處尋訪名師,以習得絕世武功;另一方面,名師亦尋訪理想的高徒,以承繼自己獨到的武學。同樣地,主管在管理領域的學習之路上,尋找導師時,也常發現好為人師、四處推銷自己獨特管理理念的資深主管。
 
在績效掛帥的今日,人們無不爭相展現自己的能力與績效。遇到熱切分享個人經驗的資深主管,不妨適度藏拙,以免澆熄他們渴望分享的熾熱之火。
 
在管理理論與資訊普及的今日,有心充實個人管理知識的主管,可透過網路、書籍或課程等管道進修,累積管理知識的能量,再透過應用與實證,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
因此,資深主管分享的個人心得,或是早經發表的管理理論,或是近期熱門的管理議題,其實了無新意。
 
但資深主管樂於分享的行為,其實隱含另一層意涵,表示他對你有好感,覺得你值得栽培,希望透過管理教導與調教,提升你的管理知能。
 
如果只淺層地看到分享管理知識的內容,未能認知分享行為背後的識才之心,資深主管分享管理見解,將之歸為老生常談,或有不以為然的態度,恐將被視為高傲不受教,而被扣印象分數。
 
此外,管理學本就是一門經驗之學,多數管理理論來自專家學者對於管理現況的觀察、分析與統計。基礎道理通常不難,但難的是應用的技巧與應變的經驗法則。
 
當資深主管滔滔不絕地傳授自己的管理心得及征戰經驗,顯示對於自己的管理成就或應用心得頗具自信,此時,不妨深入探詢應用的實例,了解應用時的難處、解決管理問題的方式。
 
尼采曾提出人的精神有三變,依次是駱駝、獅子與嬰兒。在駱駝時期,須刻苦耐勞地接受訓練,任重而道遠。進階至獅子階段,已具備自主自由的勇敢,但要對自己負責。最後回至嬰兒階段,反璞歸真,讓心靈回到原點,可以重新出發。
 
尼采的說法,亦可應用在管理的學習。透過不斷地學習管理知識、應用管理技巧與歸零學習,可以讓自己的管理技能逐梯而上。因此,資深主管分享個人管理精髓時,應讓自己回到嬰兒般的精神狀態,謙虛內斂並抱持感恩的心,虛心地請益。經彙整新舊管理思維後,可做為管理思考與決策的參考,或萃取出自己期望的管理模式。
 
蘇軾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與尼采反璞歸真的大智慧互相呼應。以空無之心領受管理智慧,才不會辜負資深主管傳承管理心得的美意。
【2008/08/06 經濟日報】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特別企劃》下班後4小時,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特別企劃》下班後4小時,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經理人月刊》45期 《經理人月刊》

 


要看一個人的前景,就看他「從下了班到上床睡覺之間做了什麼」。有人下班後加入社團持續學習,也有人窩在電視機前什麼都不做,長久下來,有學習習慣的人,必定可以在職場上取得領先。
 
是否還記得大學時代玩社團的感覺,大家為了相同的興趣或理想聚在一起,分享單純的情誼,很容易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出社會後,愈趨複雜的利益關係,難免阻隔了心與心的真誠互動,在職場上結識的人脈,很難成為真心扶持的朋友,不免教人有些許無奈。
 
但是,誰說上班族不能玩社團呢?事實上,你我身邊就潛藏著各式各樣新鮮有趣的社團,比起校園裡的社團,組織更具規模、學習內容更豐富,再加上成員都是來自不同的產業,這種跨領域的交流,往往能激盪出無數的火花,大大延伸了人脈和資訊的觸角,讓許多人一參加就欲罷不能。
 
擴展人脈 跨業學習
雖說是「玩」社團,但是對於部分工作者或專業經理人而言,他們選擇加入的社團,這可不是一夥人聚集在一起說說笑笑、吃喝玩樂而已,而是希望藉由群體的力量與智慧,讓自己在真誠又輕鬆的互動下,既能夠保有學生時代社團活動的單純氛圍,又能夠「寓教於樂」,拓展自己的視野與人脈。
 
能夠吸引這類工作者的社團,往往要能夠滿足他們對於學習新知、提升工作技能、愛交朋友的熱情和渴望。比方說,有些比較知識導向的社團,就是以舉辦讀書會、講座為主要型態,焦點放在提升業務行銷、產業趨勢或金融新知等主題上;有些則是側重語言或溝通技巧的培養與鍛鍊,如英語學習類社團,成員間透過用英文聊天、演講和討論議題等方法,讓每個人都有自信開口說出流利的英文,也可堪稱是最省錢的英文鍛鍊法;另外有些社團,雖然沒有特定主題,但是成員都有從事公益服務的共識,並且重視人與人的交流,通常可創造緊密的人脈關係,以及跨產業的互助合作。
 
就像在學校參加社團,可以認識不同科系、年紀的社員一樣,上述由「社會人士」所組成的社團參與者,背景也是包羅萬象,從公司專員、軟體工程師、英文老師、魔術師、飛行員、退休將軍、行銷主管、會計師、金融業副總,到外商公司高階主管、創業家,凡是在日常工作中無法接觸到的各類菁英和有趣的人,都有可能在社團裡遇見,跨業領域之廣,可謂廣結善緣的寶庫。
 
認識自我,豐富生活
儘管參加社團的人,都說很好玩,不過對於上班族來說,工作已經夠忙、夠累的了,要在假日或下班後另外撥出時間去學習、去social(社交),光用想的就提不起興致來。
 
一位深度參與社團活動約6年的凹凸科技(O2Micro)台灣區高階主管認為:「在產業高度競爭的環境裡,社團是幫自己登高的階梯,兼具資訊充電和紓解壓力的功效,」他說:「當你和不同領域的人對話,發現『原來我碰到的問題,他們也有遇到』,這種從不同思考角度碰撞出來的火花,往往能激發出更大的工作能量和自我成長。」
 
產業經驗豐富的優奇生物科技董事長解建新,擔任經理人社團「行雲會」的無給職顧問已經10年。他觀察到:「社團裡的年輕人,成長的速度明顯比一般人快,許多剛加入的菜鳥,很快就敢上台發表、組織社團,展現出領導者的能力。」而半年一任的會長職務,更是讓成員有機會去實際經營組織,學習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幹部、為社團創造最大價值,以及在有限的經費下辦好活動等等,這些都是很實務的人才、資源和時間管理經驗。
 
由此可見,社團具備的社交功能,不僅讓人在人際中找到力量,還能「一魚好幾吃」,包括自我成長、紓壓、建立人脈、跨業學習,甚至還能上一堂寶貴的Pre-CEO Course(CEO預備課程)。
 
「這些額外付出的心力,對於經理人來說,是個難得的高階管理實務歷練,」因為透過組織社團的操練,便可全面性地測試自己的能力,了解有待補強的面向。更重要的收穫是,解建新強調:「在社團中培養的樂意分享、付出的態度,將大大有助於未來的職涯。」
 
還有什麼原因會讓上班族、經理人「再忙,也要撥時間參加社團」呢?解建新感性表示:「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太獨善其身。公司的同事再要好,難免還是會有利害關係的角力,這是無奈的現實。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人完全卸下武裝,共同努力學習,找回同學間單純誠懇的情誼,多好!」
 
「尤其是在資訊爆炸時代裡,知識沒有邊境,人一旦停止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如果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工作上一定會吃虧!」解建新提醒:「要看一個人的前景,就看他『從下了班到上床睡覺之間做了什麼』。有人持續學習,有人什麼都不做,也有人熬夜狂歡,長久下來,正負之間的距離就愈拉愈遠,有學習習慣的人,必定會長期領先。」
 
參加社團,有人交到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有人遇上理念相同的終生伴侶、有人找到一輩子的良師益友,更有人累積了學習能量,從助理一路升到經理。請跟著我們的報導,一起探訪值得推薦的「經理人好社團」。
下班後的OFF課:
行雲會 http://www.smec.org.tw
中華民國演講協會http://www.toastmasters.org.tw
洋幫辦http://groups.msn.com/clubhitch/_whatsnew.msnw
IAA國際廣告協會 http://www.iaataipei.org.tw/aboutus.htm
行銷知音會 http://tw.myblog.yahoo.com/mktclubtw
快樂英語協會http://www.happyforum..org
悠遊英語俱樂部http://www.yoyo.club.tw
本文章由「Manager Today經理人月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Manager Today經理人月刊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Apple CEO Steve Jobs 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Apple CEO Steve Jobs 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 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 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
 
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 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
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 , 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 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
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笑)
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這一點也不浪漫。
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 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 Hare Krishna 神廟的好料。
 
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 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舉個例來說。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
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我學了serif 與sanserif 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
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又因為 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因此,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
 
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 Jobs 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 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
我們拚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 ! 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就這樣在我 30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
 
我見了創辦 HP的 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 的 Bob Noyce,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當時我沒發現,但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
 
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 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 Pixar 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 Laurene)談起了戀愛。Pixar 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 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 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 。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
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 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聽眾鼓掌, Jobs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聽眾笑)這對我影響深遠, 在過去 33 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瞄,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預計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儘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 (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
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教條所侷限 -- 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 》,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那是位住在離這不遠的 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 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
那是 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 Google,在Google 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 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 1970 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 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非常謝謝大家。(聽眾起立鼓掌二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