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 養不起的未來

養不起的未來
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野武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獎。
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一直不斷向這一個兒子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罵,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野武越出名,她索取的錢越多。
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
等辦完喪事,北野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 北野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
存款是用他的名義開戶,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信中母親寫道:
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
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 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
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 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野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現在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差,全世界都進入了二低一高的時代低成長、低利率、高通膨;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省下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如果你身邊也有存不了錢的朋友,告訴他北野武的故事,你就有可能成為他這輩子的貴人!
養不起的未來 - - 不是收入太少, 而是開銷太大!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中階主管需要的能力

值得簡單Remind的一些重點
---------------------------------
當上主管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卻也是操心的開始,不但要達成上級交付的任務,還要帶領部屬有效率地工作。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中階主管身上。


中階主管必須具備的能力很多,像專業能力、溝通能力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必須體認和熟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連結高層和基層彼此不同的想法,化解價值觀差異,並創造溝通機會。由於公司經營者和第一線人員負責的任務大不相同,所以中階管理者須設法將領導者的願景,轉化成可實行的計畫,再交由部屬付諸行動。

這個「承上啟下」的角色,正是中階主管最大的考驗,因為中階主管的績效優劣,除了自身的專業能力之外,最主要是取決於旗下部屬的工作成效,而管理高層也會以此做為評斷中階主管管理能力的標準。為了贏得部屬的心,帶領他們合力達成公司的目標,主管不妨培養以下4項技巧:

1.營造坦誠文化,讓部屬敢說真話:
組織很常發生報喜不報憂的情形,許多像是應收帳款還未收回或客戶跑單之類的壞消息,部屬有時會選擇隱匿不報,這對公司絕對有害無益。

為營造坦誠的企業文化,主管在碰到問題時,應和部屬一起面對,而非一味怪罪,如此才能取得員工的信任,也才能在碰到壞消息時,及早被告知,即時採取適當的解決方式。

2.部屬表現好壞,都要給予評價:
對於績效良好的員工,應公開給予讚美,一方面表達謝意,另一方面也要讓員工了解目前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對待表現欠佳的員工,則應在確實了解問題之後,於私下場合責備並提供指導。

主管若是對於員工的表現漠不關心,部屬不但無法了解主管的想法,也可能會在工作上草率應付。


3.「重視」、而非「監視」部屬:
所謂「走動式管理」,是為了讓主管可以從現場工作中,掌握及了解第一手資訊。然而,許多主管接觸基層職員的目的,卻是為了監控部屬的工作進度,連瑣碎的雜事也不放過,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主管一旦將任務交派給部屬,就應該信任員工的能力,放手讓他們盡情發揮,才能創造最大的功效。

4.引導部屬自己找答案:
部屬遇到問題時,在條件許可下,主管未必要馬上提供協助,反倒可以透過提問,試著讓對方自行找尋解決方案,如此將有助於激發員工潛能,提升員工的信心。在這種時候,主管應以聆聽取代表達,以提問取代建議,創造一個互相的學習成長空間。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一位同事五年離開的好伙伴轉寄的文章


 不管你是主管還是員工,都該好好的看這一篇文章。==============================
雖然喝紅了臉,你的沮喪、不平與不安,全寫在臉上了。在公司上了這麼多年班,突然一早上進公司,總務就發個紙箱給你,還站在一旁盯著你收拾東西,連電腦也不許開,收拾好了就走人。事情過了個把月,你還是氣憤難消。 你說看到昨晚的電視新聞,上千名失業勞工聚在勞委會抗議,要求政府對於企業裁員與失業率升高,提出對策。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 說來也巧,昨天中午我公出時走延平北路,正好經過勞委會。也曾停下來瞭解了一下抗議的訴求。所以對於他們抗議的原由,我能理解。 但當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我就有些話想對你說說。 你我曾在券商共事,長期研究過許多上市公司的營運,也讀過許多相同的資料,你應該還記得,許多統計資料都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公司,開業之後撐不到三年。剩下的一半也會在後來的兩年中陸續結束,能夠持續經營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公司,不到百分之三,十五年以上的,更是不到百分之一。照這樣來算,如果我們都從二十五歲左右進入職場,六十五歲退休,四十年的時間裡,想要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並不是一個很切實際的期待,對嗎 ? 比較實際的情況應該是,我們會經常因為公司前途無亮自行跳槽,也常會因為公司無法再經營下去而不得不離開,對嗎 ?其實你們公司的情況,半年多前就有跡象了,老闆經營的方向不對,你也曾抱怨了半天。我還記得那時我們聊過,我問你怎麼不另謀高就,你說你試了,但是談來談去,發現薪資都沒有現職高。我講了一句很刺耳的話,你還記得嗎 ? 我說,別抱怨他了,雖然他是個不善經營的人,但至少他付給你的薪資,已經超過你的「市價」了。其實當時我應該再提醒你,有這種現象,表示你應該趕快在自已身上多下點工夫了。你的競爭條件已經在衰退當中,繼續這樣下去,保不住工作只是遲早的事。我疏忽了,這點我向你抱歉。曾經和一位創業成功的朋友有過一席印象深刻的談話。那已是四、五年前的事。他長我十來歲,在成功前曾經有過兩次事業失敗的經驗,負債累累。捫心自問,若我是他,恐怕再也沒有勇氣嚐試了。但他還是不肯放棄。第三次,他成功了。那日與他飲酒吃飯,已是他創業成功的第五個年頭。他說前四年的獲利都用來還了債,現在才算稍微賺了點錢。我舉杯表示佩服,微醺的他卻按住我將到口的酒杯,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經營不善,快要倒,你會有什麼打算 ? 」想都沒想,我說當然馬上開始找下一個工作。還開玩笑的問他公司裡還缺不缺人。聽了我的回答,他意味深長的笑著看了我一會,才開口說:「這半年來,我到處問人這個問題,我打算問滿一百個,你是第八十六個,大家答案都大同小異。從來沒有一個告訴我:『我會去告訴老闆,別擔心,我會用我的全部家當陪他拚到底。』」他說,失敗過兩次,他想通了這個道理:船沉了,和船一起沉的總是船長。水手都帶著剩餘的糧食、飲水,搭救生艇走了。所以這次他的學到了教訓。績效好,該加薪就加,該發獎金就發,但績效不好,該減薪、該裁撤,他一定公事公辦,不會拘泥員工的年資或彼此的感情。因為,「如果你感情用事,顧慮那些該裁該減薪的人會不舒服,而不處理,就反而會造成表現好的人更不舒服,他們會離開你,最後留下來那些原本就該砍掉的人,公司很快就不可挽救。這不只是控制成本的問題,而且能避免人才流失。」他說。言下之意,他反省過,這方面處理不當,是他過去失敗的原因。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曾認為公司有持續雇用我的義務,因為我的確沒有陪老板沉船的打算。除了上班時間仍舊做好我職掌的工作,我也在自己身上下了一些工夫,做好隨時隨地可以離開的準備,不論主動或被動。還記得你曾經笑過我習慣到處面試去探行情嗎?就是因為與他那一席話。我覺得勞雇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條件式的關係,當維持關係的條件不存在,雙方都有解除關係的權力。我們都曾幾度跳槽,在「開除」老闆的當下,也都蠻絕情的,不是嗎?我們若指望在一家公司上一輩子的班,那得保證老闆永遠喜歡我們,我們也永遠喜歡老闆,再加上他公司永遠不會倒、能賺錢,還要我們的價值永遠不會被取代。少了上述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能。你覺得這種情形會常見嗎?我不是在幫資方講話。我知道有些資方是故意惡性倒閉,自己乘救生艇帶走補給,讓員工和相關往來業者跟船一起沉。不過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都希望創業能夠成功,如此一來,? ? 但自己有好日子過,還可以提供許多穩定的就業機會,養活好幾家人,甚至像王永慶,養活的是數萬個家庭的幾十萬人。創業者投入資金、時間,還有比員工更多的勞心勞力,同時承擔著因為營運能力不足、判斷不正確、被倒帳、景氣反轉等無時不刻都存在的失敗風險。失敗的結果,常常是背負沉重的債務,從此一輩子翻不了身。平均每當一人創業成功,就有九個人失敗,而這些成功的人,平均都先失敗過兩次。連王永慶在創業早期也失敗過。這些資料,你也都讀過,不是嗎 ?相對而言,受雇者得到一個職位,只要每天早上按時去上班,做好指定的工作,按時下班,每個月時間到了就有一份薪水可領來養家活口,如果外面找得到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前途更光明的工作,通常會遞出辭呈離去。而如果找到的工作薪水更低,就表示在現職上已經「超額獲利」。若是公司經營失敗,除了拿不到的薪水,沒有其他的風險。
 
在這樣的相對關係下,我們身為職員、勞工,有什麼資格抱怨老闆為了能夠繼續營運下去而裁員 ? 至少還發給了你離職金,沒有等到薪水發不出來再落跑。而且,他總還留了人下來,我們該不該想一想,為什麼走路的是我們 ?
曾經聽過一個很詼諧嗜酒的老頭講課,他說他平生最看不起的,是下了班就罵老闆,隔天又繼續去上班的人。你現在聽了一定笑不出來,但當時課堂上是哄堂大笑。
 
他說,若有本事找更好的工作,不用抱怨,走就是了。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那就根本沒有抱怨的資格。
我真的不是在幫資方講話。只是這一個多月來,幾次聽你埋天怨地,我希望你也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完全沒有責任。你開啟了你的求職網頁,寄出了許多履歷,得到幾次面試的機會,但條件都不如你原來的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你除了找我喝一杯,訴訴苦,有沒有想過外在的環境變了,你的心態也該調整 ?
現在的就業市場,是一個硝煙密佈、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殺戳戰場。你覺得已經彈盡援絕。這時候的你,該做的不是到處去嚷嚷著戰爭的不公平。這件事大家都很清楚。但仗還是要打下去。而且最慘烈的時候還沒來。你若決定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抗議上,我會尊重你,但請恕我直言,那不是你現在該做的事。
你所應該做的事情,是遍尋你的身上、四周,找出任何還能使用的武器。哪怕原本用的是機關槍,現在只剩一把美工刀,但只要先守住一個小小的方寸,別被打掛,你就能繼續在戰場上存活,就有殺出重圍,看到戰爭結束的機會。
而且,不論將來的結果如何,你一定要記得現在這個經驗:永遠要不停止成長學習。別再使自己陷入武器不夠用的處境。這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拿自己的不幸去怪別人是最容易的事,但卻一點幫助也沒有。
先前我寫過一篇有關一萬元能改變什麼的文章,請你來看,我記得你看過後,表示很有同感,但我並沒有看到你做了什麼。現在可以請你再看一次,再想一想嗎 ?

現在說這些話,我知道你看了心裡不會太痛快。但那種只會安慰你、哄你,任由你在怨天尤人的思維裡自暴自棄的朋友,我不會當。我若是那種人,你也不必當我是朋友。
說真的,景氣的確不好,今天我對你說的這些話,明天也許就得說給我自己聽了。現況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每個人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惶恐,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坐以待斃一定沒指望,你同意嗎 ?
今後我仍然願意陪你喝酒聊天,喝咖啡吃飯,陪你聊天說笑,陪你檢視身上的武器,一起研究在這戰場上存活下去的策略。我們是長年的朋友,相交相惜,理當互相支持。但那不表示我想同情你,也不認為你需要我的同情,所以,聽你怨天尤人,今晚是最後一次。

加油。我們一起。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下雪吧,台北!!

今天早上進公司,廣場前的大石中顯示著「8度C」。

這些日子地球各地都面臨異常的低溫,邁阿密都下雪結冰啦,

看來李麥克沒辦法賣肌肉奔跑於金色沙灘。

外頭又濕又冷的天氣,讓大家都變成保鮮狀態。

回家多唸點書,練習練習速讀吧?!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台灣,請聽我說/如果小孩子沒有笑容


台灣,請聽我說/如果小孩子沒有笑容   
吳念真 2009/10/06
 
1台灣傳統的情感
情感,是台灣最可貴的東西。我有個病態的習慣,我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十幾年的老朋友好不容易見面了,
分別時說了「再見」,他轉身走了,我下意識會忍不住再回頭,再看一眼他遠去的身影,好好仔細地記住他的背影。
因為我很怕,他這轉身一走,就是永別。這是九份礦坑長大的我,面對人生不測的一種潛意識反應。以前爸爸早上下坑,我們擔心他晚上會不會回來,
大家做的都是危險的工作,不知道你哪天會出事,因此朋友間的情義和承諾特別重要。 情義和承諾的背後伴隨的叫「信任」。
我知道我幫你做了什麼事,你以後一定會幫我做什麼,而且不必講出來。十多年前,我爸得到礦工的職業病──矽肺病住院,已經末期了,罩呼吸器,住加護病房,
有一天我們去看他,等我們走了之後,他就從四樓打開窗戶跳樓。這對我的打擊很大,那天我記得剛好是颱風夜。
他過世前跟我說:「我的喪事你放心,因為你爸爸幫過很多人。」真的,那天晚上八點多我爸出事,我打電話給媽媽,
消息一傳開,夜裡十點多,外頭大風大雨,我家客廳卻熱鬧的擠了二十幾個人,幫媽媽處理事情。 我爸那些朋友都已經五、六十歲,而且都跟我爸一樣有矽肺病,出殯那天卻堅持要合力把棺木抬上山去。
原木棺很重,十幾個人這樣撐著,我站在他們後面,看到他們的腳在階梯上顫抖,一步步踩著上山……
直到今天想到那情景,還是會忍不住哭出來。我們九份那個老村莊,民國六十幾年就沒了,消失三十多年了,
但我最近還要去吃我媽的換帖會,之前也有我爸的換帖會;村子沒了,但關係還在。你當然會很珍惜這種感情。
 
2為什麼我們不再彼此信任? 
這就是台灣人說的:「人啊,互相互相啦!」因為信任在裡面。有一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不見了,就不會輕易承諾什麼。
現在這種傳統情感、承諾或是情義,慢慢沒有了。為什麼?我不知道,是社會慢慢進步,是政治操弄,
還是大家都講謊話,承諾變得都是假的。現在的我不相信報紙寫的、電視播的,統統不相信。
 
想到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個很久沒見面的朋友,哈啦一陣,臨走的時候他一本正經地說:哪天一起吃個飯吧?
那時才五歲的兒子忽然問我說:「啊,他也沒給你電話、住址,你們要怎樣約吃飯?」連小孩都可以一言拆穿,
大人啊都是嘴上講講而已的,攏係假的!我後來發現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人與人的信任度沒有了,
但人與人之間對舊有的最單純的情感,基本上還是眷戀的啊。
 
現在台灣人為什麼那麼渙散?回想以前的老時代,雖然很專制,但是他給你塑造一個很壞的敵人、萬惡匪幫、中共蘇聯……
這些敵人在「外面」,把共同仇恨丟在一個很遠的共同目標,大家在台灣可以彼此取暖,火苗也會旺一點。
像是我們少棒打贏了,不管藍綠舉國歡騰。可是到了有一天,這個敵人慢慢轉換了,轉換成「黨內」和「黨外」,
轉換成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邊鬥,敵人不在遠方,變成「敵人就在你身邊」。以前是共同對外,現在是往內切割,彼此跟自己先斬先剁。
現在連火苗都分了,各人取各人的暖,這是不健康的。你現在打開電視,不是藍的、就是綠的,
沒有告訴我們一個遠的、要共同面對克服的目標。嘸嘛,台灣現在最缺乏的,就是看不到共同目的。
 
這幾年來,我最要好的朋友都因為政治的色彩而遠去,這是我人生最感慨的事。你那麼好的朋友,一起弄電影的,
有一天你發現,啊,他們主動把你分成什麼類!也許有人錯想了我,我其實很簡單,只要我覺得你人不錯,那你叫我做什麼,我就OK。
老實講,政治對我來講沒那麼偉大,政治能改變世界嗎?不多。但朋友對我很重要啊,而且各人有各人的政治選擇。
 
3每個族群各有憂苦,只是欠缺彼此瞭解 
我創作很在意溝通,這是我創作的態度。台灣就是有不同的人,你不知道我的故事,我也不知你的故事,我不知你的憂苦,
你也不知我的憂苦,然後就用我自己的立場來猜測你。我小時候覺得很幹,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跟警察都有配給?他們真好命!
至少都有麵粉可以領。啊,我們怎麼沒有?後來長大才發現,他們也有他們的憂苦啊,如果早一點知道,不是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猜忌。
 
我在九份長大,原本和老兵關係比較遠,還好我有當兵,我親眼目睹了老兵這個族群的故事,看到很多悲哀的細節,
後來我參與了或寫了很多老兵電影的劇本,像《搭錯車》、《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海峽兩岸》等。我當兵時,和老士官長感情很好。
我是營的行政士,領錢、管錢,總之是管柴米油鹽那一類的事。我們營長很嚴厲,叫我把老士官的安家費,直接匯入他們家戶頭,
千萬不要手頭交給老兵,省得他們跑去「八三么」(軍中妓院)或者賭博用光光。有些台灣兵不愛聽他們講話,
好奇心重的我卻會跟他們亂哈啦、聊天,我講到我父親如何辛苦,一聽他們也一樣,慢慢就了解到,喔,這群人也有他們自己的故事。
 
民國64年,我退伍前的那一年,原本老兵不准結婚的規定,終於解禁了!我們營裡十幾個士官長、作戰官,全部一窩蜂趕著結婚。
他們十八、二十歲來台灣的,到那時已四十幾快五十歲了,再不結就沒機會了,都到台東買太太。我每天忙著為他們寫「申報書」,
新娘叫什麼,思想忠不忠貞啦,反正什麼都要寫。《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有一幕就是這樣,老兵拿出畢生積蓄,五疊百元鈔票往桌上砸下去,
左右二疊啪地用山東腔說:「你他媽這是手!」再往下啪地砸二疊:「你他媽這是腳!」最後一疊往兩腳中間啪地砸下去:「這個你他媽就是B!」
他們用這種心情買了個太太。你在旁邊聽,當然會心酸啊!後來我就很想寫老莫這個我遇到的故事。
 
我退伍時,作戰官很慎重地送我一張他和新婚太太的照片,背後很正式地寫著:「賀!念真光榮退伍,前途光明。」並且兩人還很正式地簽上名字,
可見他多麼滿意結婚有家室。隔年,其實也才幾個月後,他們部隊來淡水,我去看他們,天啊,作戰官整個頭髮是白的,
旁邊人噓小聲講,叫我絕對不要提到他太太,「跑掉了!」
我很shock!你看到那種狀態,感受到那種悲涼啊。他們年紀大了,好不容易娶了太太,有了家才會有歸屬感,可是太太又跑掉了。
如果沒有了歸屬,他的夢永遠在那邊(大陸),而不會是這裡。很多老兵最後就是要有一個家、一塊田地,他要的就是一份歸屬嘛。
後來,我跟孝賢認識,他跟我講一句他爸爸說的話:「他們從來不會想到會死在這個南方的島嶼上。」他父親在光復不久就已經來台灣,
寫信回老家,說台灣的自來水怎樣怎樣一開水龍頭都有水……他們沒有想到要在這裡待多久,買的家具不是藤的,就是竹子做的,沒想到會留下。
 
4改朝換代 政治力粗暴的扭曲 
政治是這麼殘暴現實,我父親有一句名言:「阿伊嗚ㄟ喔,一眠睹到ㄅㄆㄇ。」日本政權走了,國民黨來了,好像是一夕之間的事。
對我父親那輩如此,對老兵也如此,人生都在一夜之間被政治力量扭轉了。像我爸為什麼來挖金?
因為故鄉的二二八經驗。那時九份的淘金客全是台灣各地來的人,出走的理由各不相同。我爸爸是一個不會講故事的人,
他很少主動講他的人生,後來我才從很多親友破碎的資訊裡拼湊我的父親來九份的原因。原來是二二八事件的時候,
他在嘉義一家中藥行當學徒,店裡一個中醫師因故牽連,結果死掉曝屍三天,沒人敢去收屍。
我爸爸不忍心,偷偷買了香燭金紙,遠遠祭拜他,後來他老闆知道了,不敢再留他,他只好離鄉背井出走。
 
他那時只有十五、六歲耶,算是很有膽量,也有點浪漫情懷吧!他一個人來到九份,在礦坑討生活。後來他入贅吳家,我因此才姓吳,
我的弟妹姓連,他說這叫抽「豬母稅」。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天,他帶我去山裡很遠很遠的山神廟,忽然有感而發說:「一隻鳥仔飛到鳥籠內。」
那一代的台灣男人心裡很壓抑,滿腹苦衷,就連結束生命的方式都一樣。在我父親心裡,他會覺得,不是都說是祖國嗎,
這個祖國怎麼對我這樣?那種驚嚇和文化的落差,那種情緒會影響一輩子的耶!連外省菜都讓他討厭,
好比麻婆豆腐啊,他覺得那是什麼菜,這是很奇怪的情緒,卻很真實。
 
政治既然這麼殘暴,我就覺得這些年輕搞政治的,明明知道過去老的政治人物把台灣的人、台灣的人性、台灣的心都搞得亂七八糟,
但還去做一樣的事。台灣人民有了民主,但不知道怎麼使用民主嘛。就像最近英國一個流浪漢中了樂透,他就去買古堡,
還喝酒喝到掛,後來他終於發現這個彩券給他的,只是一個沒有用的古堡、一大堆空酒瓶,還有電視機和一堆A片而已。
現在民主的濫用是,不管你講什麼我都可以兇回去,這些都好像是民主理所當然的一部分。像網路上有些邊緣性格的人
寫說:「吳念真也不是好貨啦,把他抓到土城去賣伏冒。」這些言論都不必負責,他也沒有搞清楚事情,自己爽一下就好了。
 
5我的工作就是「溝通」
台灣太少那種情感分享、平和理性的溝通。我小時候,因為文筆不錯,替村民讀信、寫信,村民還湊錢送我一支鋼筆,算是肯定我。
教我寫信的師傅也是礦工,我從他身上看到一種典範,他把信裡傷人的字眼,改用另一種委婉的方式,向不識字的村人解釋。
如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姊姊想要嫁人,但她媽媽一直用弟妹還小要讀書拒絕,連續逼她分手三次,
最後一次換男方寫信來講「虎毒亦不食子」,他就用讀信的機會,化解紛爭誤會。
他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我這輩子就認識他這個「知識分子」。
 
我除了讀信,還得常常為不識字的村民念報紙,而且要把一個搶案、分屍案,添油加醋,編得津津有味,如果編得不夠清晰完整,
老人們會吐槽說:「唔對唔對,愛安捏安捏才對。」我又得重新順過一次。我小時候讀信寫信、念報紙,就是一個溝通者。
現在我是導演、拍廣告等等,如果我的工作算是媒體的一部分,那我的工作就是「溝通」。對於我,我們這些朋友,我們做這些戲劇,
就是很單純地想到,有沒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一起做到的。晚上可以看戲,看囝仔笑,就免看嚥氣的新聞,同時也可以看到台灣的希望。
我們都希望,不管哪一群人在這塊土地都找得到自己的「歸屬」。這樣力量才會凝聚,才不是「軟膏膏」。
 
如果我們大人把台灣搞亂了、搞砸了、搞毀了,小孩沒有笑容,我們這一代拚死拚活「車拚」是為什麼?
我們是不是看孩子高興歡喜,有笑容,這一切努力才會有動力?最後,我們能不能聽到一句:「爸爸,謝謝你!」
 
(本文選摘自即將於天下文化出版的《台灣,請聽我說》)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推好書] 散戶流浪記

昨天把 [ 散戶流浪記 ] 看完了,一整個很有趣。一個美國財經記者在1980年代決心投入 [ 投資理財 ] 的心路歷程,學習買賣股票、融資融券、期貨、選擇權等等金融商品,歷經了牛市、熊市,從一萬美金開始到... (Good or Bad?) 結局當然不能破梗啦。這是一本值得推的書。不管你是基本派、技術派、星象派都稍微停下走步看看吧。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轉貼] Twitter、Plurk、嘀咕,一百四十字的魔力 - 數位時代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數位時代 2009/07/24
一則短訊只能寫一百四十字的微網誌,由於「簡單」,吸引千萬網友加入,而名人加持更推升這股風潮。如此人聲鼎沸的微網誌,也將是今年起不可忽略的行銷戰場。
【撰文/羅之盈】

流行音樂天王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六月底猝逝的消息,不到幾小時,透過微網誌(micro-blogging)的散播,就已傳遍全世界。在全球電視、報紙、雜誌都還來不及處理這則新聞時,微網誌龍頭Twitter,每秒湧進上萬筆包括「Michael Jackson」字眼的討論訊息,讓這則全球音樂迷心碎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網路圈。 在網路最新的發展中,微網誌的快速成長,是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最知名的美國網站Twitter,已擁有三千兩百萬名使用者,平均每人每天耗費超過十七分鐘,在網站內tweet(網友膩稱Twitter上的訊息,原意為小鳥的叫聲),這股微網誌風潮已襲捲全球,也成為企業行銷的新興平台。

創造更快、更廣的傳播力

微網誌,因其限制使用者每次只能寫一百四十個字的短文而得名,只要互設為好友,就能看到彼此最新的動態更新內容,還能回應、轉貼,讓訊息散布更快。這麼少的字數到底要寫什麼?造就微網誌的第二個核心概念──你正在做什麼?因此初期的微網誌平台架構非常簡單,使用者首頁如同留言板,可訂閱別人的留言板,別人也可訂閱自己的。主要功能僅此,在不斷開發新功能的網路界,吹起另一股「極簡化」的風潮,也為使用方法簡單,而吸引千萬網友加入。

可別小看「一百四十字」加上「你在做什麼」的威力!除了在電腦上使用外,它更適合在手機上閱讀、撰寫文字,可隨時隨地發表,也可閱讀朋友的最新動態。因此,它比電子郵件更即時、互動性更強;朋友間串聯起的網絡,彼此分享、討論、回應,又比即時通訊一對一的模式更容易傳遞訊息。

運用微網誌的經典成功案例,當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Twitter競選策略。他利用即時特性,刊登每日行程與心得,供粉絲留言強化互動性;最後需要動員時,則是抓緊容易散播的根本特質。目前歐巴馬的Twitter已有高達一百四十九萬人訂閱,朋友數也有七十七萬人,這批人正是將他推上總統大位的死忠粉絲。

當一群人固定在一個地方聚集時,就成為企業行銷的有力平台,微網誌亦然。從對新事物特別敏感的媒體業開始,將其內容連結刊登上平台,以鞏固主要資訊來源的寶座,諸如CNN、《時代》雜誌等,都註冊微網誌帳號。

對其他行業來說,最常見的行銷手法則是發布官方公告或促銷訊息,如美國星巴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等。其中成果最豐碩的,莫過於電腦大廠戴爾(Dell),它光是在Twitter靠其中一個過季品帳號,就在兩年內創造兩百萬美元的銷售佳績。

至於微網誌行銷在台灣市場可行嗎?關鍵點在於微網誌社群是否成形。全球最大的Twitter,缺少中文化版本,即使再簡單也不夠親民,在台灣不算風行。至於晚Twitter一年架設的台灣本土微網誌Buboo巴布,僅在初期吸引嘗鮮網友一窩蜂加入,但卻後繼無力。 而去年九月台灣最大的部落格平台──無名小站,也推出名為「嘀咕」的微網誌服務。無名小站指出,至今平均站內每三位使用者就有一位使用過該功能。嘀咕的使用情形,由部落格平台推出,與部落格主體就會很相關,其應用比較像是部落格格主在發布網誌之餘,與讀者保持聯絡的管道,以嘀咕為經營主體的網友較少。

名人加持打造Plurk熱潮

另外,近來在台灣網路圈暴紅的微網誌Plurk(暱稱噗浪),則是在「一百四十字」與「你在做什麼」之外,發展出「圖像化時間軸」、「點數」(Karma值)、「主題式回覆留言」等特點。再加上彎彎、酪梨壽司、史丹利、重灌狂人等人氣部落客參與,還有使用者阿潼與人夫,兩人見一面就定終身的故事,讓Plurk名氣暴增。根據創市際ARO五月份資料顯示,Plurk到達率為七.八二%,比起一月份的一.四九%,成長率高達四二四%,平均使用時間高達五十六分鐘,擴張速度驚人。並且已有許多企業在Plurk上進行微網誌行銷。

目前在Plurk開帳號的企業,包括瀏覽器Opera、線上遊戲《極速快感Online》、網路書店博客來等,另外還有民進黨團、國民黨青年團,企業與政治團體紛紛加入Plurk。行銷手法最多的仍是刊登企業公告、促銷訊息,目的是「在人多的地方,拿著大聲公攬客」,將網友拉回自家網站。

微網誌行銷在美國已風行三年,台灣市場囿於網站語言版本及風氣不盛,微網誌社群成形較晚。但今年起,隨著話題不斷,可想見微網誌熱潮將不斷升高。而就行銷效果──可以接觸到多少目標族群而言,人聲鼎沸的微網誌,將是今年起不可忽略的行銷戰場。

微網誌帶來下一個網路革命

黏著度高的微網誌平台,因它的即時性、方便分享訊息的傳播功能,以及朋友間現況交流而成就的社交網絡,將帶來現今網路產業的轉變。首當其衝的是以資訊領先而存在的媒體產業,過去媒體價值之一,「權威消息」的角色正在淡出。

其次是降低當今網路核心「搜尋引擎」的重要性。過往在網路上以關鍵字搜尋,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是成千上萬筆資料,使用者還得花時間去整理,但在微網誌上,搜尋結果則可能是朋友的討論內容、分享的網頁連結,讓人更快找到所需的資訊。另外,目前網路廣告購買價格以點擊率、瀏覽量計價,但透過微網誌做廣告,恐怕該以帳號朋友、粉絲數量計價,將改變網路廣告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時代》雜誌指出,微網誌平台開創迄今,已發展出龐大、複雜的社群架構,它的創新動力來自於使用者──用戶型創新(end-user innovation)。不論是跟隨者結構、即時訊息搜尋、第三方應用程式開發等,都是圍繞著使用經驗而發展出來,其實是使用者主導了微網誌的價值。

【《數位時代》第182期】"

主管經/僵固病毒

主管經/僵固病毒

億萬年以來,雖然地球始終維持一定的運轉頻率,沒有太明顯的差異。但地球上的居住環境,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生物為了順利在這個星球上繁衍與生存,變異與調適的基因早已深深植入。

人類文明發展至網路世代,相信更沒有人能夠否認,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且變動的速度只有加快,而不會停滯或減慢。即使在這樣的客觀情勢下,一種會讓人安逸停滯的「僵固病毒」,卻也潛伏其中而伺機而動。

僵固有其原因與吸引人之處。因為不論腦力或體力活動,都需要耗損大量的能量,為避免能量耗竭影響生命延續,人們潛意識會透過「好逸惡勞」以蓄存能量。

此外,變革將破壞現有的均衡之勢,人們得承受變異失敗的風險與壓力。保守地選擇蕭規曹隨的方式,可避免跨出舒適圈的不安與失衡。而這也就是「僵固病毒」常常可以得逞的緣故。

依據阿迪茲博士(Dr.Ichak Adizes)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到達高峰的穩定期時,開始自滿於現有的成就,此時力主改革者,形同否定過去的成功模式,這讓昔日的企業英雄情何以堪?而變革若無法獲致如同過去一樣的成就,將面對保守勢力排山倒海般的嘲諷。

當主管想在企業內部倡導變革與創新時,總會面對一些質疑的聲浪。「過去都是如此,為何現在不行?」、「以前都是這樣做的,結果也十分令人滿意,有必要改變嗎?」、「這是源自創辦人的構想,是公司獨特的做法,應該保持這樣的傳統!」

於是這些曾以某種營運模式獲致成功的企業,成為「僵固病毒」傳播的溫床,而過去的成功經驗,竟然成為病灶。僵固病毒悄悄地潛伏並蔓延開來,企業開始喪失創造力與創新精神而失去靈活性。

安於現狀不好嗎?安穩生活不好嗎?愜意人生不就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嗎?以不變應萬變,不行嗎?這其中存在一個有趣的矛盾。

站在市場角度,消費者基於「好逸惡勞」的天性,總期望產品或服務能更有效率、更便捷、更舒適,才能讓自己省時省力,避免耗費過多能量。相對地,當人們的角色轉換為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時,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產品或服務品質日益提高的挑剔要求,就必須絞盡腦汁,才能滿足消費者愈養愈大的胃口。

主管須對僵固病毒有所警覺,設法在病毒傳遍組織以致僵直而亡之前,破解僵固病毒。從病灶對症下藥,捨棄過往輝煌的桂冠,重新探尋新的成功模式,是殺死病毒的最佳藥方。

動腦要能量,創新要智慧,變革要勇氣。一時的成功,或許靠運氣與福份也能得手,但連續的成功,就需要克制安逸怠惰天性、捨棄過去成功光環、承受保守抗拒阻力等道行。

【2009/07/29 經濟日報】"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龜山島賞鯨登島之旅-20090613

話說,小洋今年的員工旅遊去了一趟宜蘭,
賞鯨、登龜山島還有晃晃金車威士忌。
(謎之聲:部門旅遊,我的澳門行哩?)

好啦,至少先來去一趟知性的生態之旅吧。
今天是個很好的天氣。

公司的幾位伙伴‧‧‧


準備要出發了沒?


先到遊客休息中心休息,等我們的船進港吧。


來看看簡介吧。


這裡的海域挺多鯨豚的。


小歸小的遊客中心,在大熱天裡也是個好休息的地方。


今天要搭的船~~~


有興趣自己去的人注意一下資訊喔。


今天的船來囉。


看清楚,是有註冊的喔。


灰濛濛的天氣,陰天。(注意啊,也要防曬,筆者因為沒注意結果曬黑了)


登島前先來環島晃晃


看見烏龜的頭囉。



岸邊有幾個海蝕洞。




淺層的海底溫泉在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一個在義大利,另一個就是台灣龜山島囉。
中間白色的就是其中之一的出水口。水溫高達幾百度喔。 





今天的主角準備上場啦,筆者就不多說,慢慢看哩。





















這次遇到海群家族至少有五六十隻。(超大一群的)。看到會很感動喔。


筆者喜歡的黑白照。













這裡可以看見,龜山島至少經過四次的火山活動喔。


大家準備登島囉。








前往401高地的步道入口,可惜這次沒有去哩。


大家前往前人住在島上的舊址。














前往軍事基地舊址。














看完舊址,就來簡單的環湖一下吧。










島上的寺廟─普陀巖。


這次賞鯨登島很幸運的是陰天,所以不是很曬。六月天果然還是出遊的好日子。
希望大家都可以快樂的出航,看見野生的海豚(大群~~~~)